上古時人們處理食,是把原隻動物直接放在柴火上燒,熟後剝去外層焦炭,未經調味吃內裡的肉,還學會把含有豐富澱粉質的植物種子和根莖放到熱灰或燒穴中去煨熟了吃。
「烹飪」一詞指的是將食物原材料處理及製作為餐點的方法和藝術,最早起源於《周易》,即當今我們所指的《易經》,裏的第五十卦〈火風鼎〉說道:『以木巽火,亨飪也。』“木"指燃料如柴草之類,“巽"是風,這裡指順風點火,“享"即烹,這句的意思是將食物原料放入炊具中,加入清水和調味料,用柴草順風點火煮熟。
唐代出現「料理」一詞,不久東渡日本,保留其基本含意。後來宋代也出現「烹調」一詞,“烹"是加熱原料,“調"指配料調味,烹調就是指處理食物的技術及工藝。
在現今科學化及商業化的社會,「烹飪」和「料理」被賦予一個較廣泛的含意,成為一個學科。世界各地都有烹飪學校,分為兩大主流,其一以訓練廚師的烹飪藝術(Culinary Arts)課程,另一方面有大學舉辦烹飪科學(Culinary Science或被稱為Culinology)課程。
烹飪學不只將材料烹煮成美味的食物,還包含生物學、化學、解剖學、物理學、營養學、生理學、心理學、美學、食物衞生學、法律等不同範疇。這些「元素」就是影響我們每一天都送入口的東西,從何處來,如何改變和珍賞它的存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